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读懂《青年马克思》

来源:青年与社会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2-2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高度评价了马克思以及马克思主义对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所做出的杰出贡献,他指出:“马克思是顶天立地的伟人,也是有血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高度评价了马克思以及马克思主义对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所做出的杰出贡献,他指出:“马克思是顶天立地的伟人,也是有血有肉的常人。他热爱生活、真诚朴实、重情重义。”[1]刚刚过去的2018年适逢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借此契机,由德国、法国、比利时三国联合摄制,德国青年演员奥古斯特·迪赫主演的传记影片《青年马克思》在国内公映。作为一部伟人传记影片,《青年马克思》一扫传统传记片的枯燥刻板印象的同时,在青年观众群体中也获得了不俗的影响。根据统计,以80、90后为主体的青年观众观影比例接近60%。毫不夸张地说,《青年马克思》的推出,不仅改变了青年群体眼中马克思、恩格斯刻板教条的印象,而且堪称质量与效益俱佳。对此,本文将从剧本结构、人物塑造、主题思想三个角度入手,来分析这一影片所展现的非凡魅力。

一、剧本结构

青年马克思走出象牙塔,投身“现实的物质利益舞台”是从1843年的《莱茵报》开始的,影片剧本的时间段就是从马克思任主编的《莱茵报》被查封的1843年到《共产党宣言》公开问世的1848年。在这5年时间里,虽然马克思与妻子燕妮不断地被反动当局驱逐,辗转于科隆、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之间,居无定所、颠沛流离,但是其却从未放弃理论探索与革命斗争。在这5年时间里,马克思、恩格斯为着共同的理想从相识到相知,再到结成毕生的革命友谊并肩战斗。以影片的形式再现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诞生前的这段艰苦且光辉的岁月,呼唤新时代的真理,是《青年马克思》的拍摄初衷。

影片的第一个镜头就为我们生动再现了马克思发表在《莱茵报》上的文章《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所描述的场景。在普鲁士当局反动的《林木盗窃法》的庇护下,手握大量森林草场的封建土地贵族可以骑在马上用棍棒任意殴打那些为了生火做饭不得以捡拾枯枝败叶的贫苦农民。等待这些农民的下场要么是被残酷殴打致死,要么是被反动当局以盗窃林木的名义关进监狱。这段场景取材于真实的历史事件。19世纪40年代的德国正处于资本主义的前夜,与英法两国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不同,德国的资本主义进展严重滞后。在普鲁士,小农、短工及城市居民由于贫困和破产而不得不依靠捡拾枯枝败叶和采集林木为生。反观普鲁士政府,它不是站在普通民众的立场,而是成为财富和利益的帮凶与走狗,为了维护封建土地贵族的私人利益对农民进行残酷镇压。有感于此,马克思在认识到经济权力和物质利益对于国家和法的支配作用的同时,也更加坚定了其无产阶级的革命立场。马克思说:“盗窃林木者偷了林木所有者的林木,而林木所有者却利用盗窃林木者来盗窃国家本身。”[2]

与青年马克思的人生际遇不同,恩格斯出生于德国巴门市的纺织工厂主家庭,1842年9月,服役期满的恩格斯来到英国曼彻斯特,在其父亲与别人共同经营的纺织厂工作。作为工业革命的中心,当时曼彻斯特的机器大工业正以迅猛之势发展,而身处其中的恩格斯却对工厂内工人阶级极端悲惨的生产生活状况充满了极大兴趣。他决心通过实际走访研究获取第一手资料,寻找问题的根源,从而为工人解放探索一条出路。正是在这一初心的强烈感召下,恩格斯最终写下了传世经典《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1844年7月,作为一名失业的知识分子,马克思带着燕妮来到巴黎,在这里,他与卢格合办杂志《德法年鉴》继续宣传革命思想。但是很快,由于在政治观点和性格上的极大分歧,二人分道扬镳。马克思的家庭陷于贫困,不得以向卢格讨要自己的工资。正是在这个时候,马克思结识了同为卢格朋友的恩格斯。两个人从最初的互相看不惯,到坦承对于彼此文字与思想的欣赏。在长期的、急切的交流中,两个人找到了共同的研究旨趣和大致相近的理论观念,并由此建立起持续一生的伟大的友谊。

思想的交锋与理论的批判是《青年马克思》重点刻画的一个环节。马克思、恩格斯合写的第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神圣家族》目的就是对以鲍威尔兄弟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唯心主义哲学展开彻底的批判。《哲学的贫困》作为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另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它的问世则标志着二人与蒲鲁东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的彻底决裂。影片着重刻画了马克思、恩格斯二人如何一步步从对蒲鲁东的尊崇走向对其思想的批判与超越。马克思、恩格斯不满蒲鲁东不触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社会改良主张。通过对蒲鲁东的批判,马克思、恩格斯阐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一唯物史观的核心范畴,并明确指出,工人阶级必须联合起来以革命的手段才能彻底推翻资本主义的统治与剥削,从而实现最终的人的解放。


文章来源:《青年与社会》 网址: http://www.qnyshzz.cn/qikandaodu/2020/1229/1143.html



上一篇:在拼搏中成就青春梦想 ——青年音乐教育家、
下一篇:记住那抹乡愁一对青年曲艺演员的艺术梦想

青年与社会投稿 | 青年与社会编辑部| 青年与社会版面费 | 青年与社会论文发表 | 青年与社会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青年与社会》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