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简述中国社会文学发展与青年成长

来源:青年与社会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1-1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承载文学的思辨性的主题的是这样一群蹡蹡步入社会的人群,我们一般将他们概括为“青年”。他们一般为15-24或者更大的这样一个年龄段,正因为他们处在如此的年龄,才会对社会、

承载文学的思辨性的主题的是这样一群蹡蹡步入社会的人群,我们一般将他们概括为“青年”。他们一般为15-24或者更大的这样一个年龄段,正因为他们处在如此的年龄,才会对社会、社会的各个方面感到敏感并付诸于思考。由于社会环境所致,普遍的怀疑性是“青年”的通病,正是这种怀疑精神,使得他们会对社会乃至世界层面愈加深入地了解。“青年”们从未知,到“所知”的时间段,是影响他们能否成长的,这样一个努力的过程,最终影响到他们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在这个期间,社会对“青年”方面的影响,“青年”对社会的影响,通常会通过一个两方面共有的方式展开,或是‘桥梁’或是可以将至联系起的‘轨迹’。以笔者为例,文学是搭建笔者与社会的桥梁,因此文以‘社会文学发展’为主,题为简述,型以论证文。

一、“新青年”伊始

青年并不是一种广义上关于人群年龄的划分的名称,事实上,这是直至现代才出现的一类特有的人群,作为社会的某种推动力的存在形态,它存在于每一个参与社会活动的人当中。具体来说,“青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某一方面力量,是现实存在的。

从广义上来说,联合国在1985年将青年定义为15-24岁间的人群,之后又上升到44岁,甚至更高。在这方面,单纯将年龄作为青年的标准,代表了他广义上的意义——参与社会劳动的人群。从这一方面看的青年人群,具有世界范围的某些现实意义,但这一分类下的青年,只是单纯的指向大部分人群,无论是15岁还处于‘青少年’懵懂时期的孩子,还是处于55岁的‘退休人员’的中年,或是各方面差距较大的人,都处于这一广义的分类下,这显然无法具体地分辨他们当中一些特有的人群的特征。“青年”的历史性,现实性都要归于特定的人群中,才能对此有具体地理解与分析。所以对现代“青年”的认知,对于特定的方面应是狭义的,而这种狭义,也应是相对于广义的。在对社会的推动力上,两者应是相同的。

从中国现代史来说,青年所产生的力量是无法忽视的。自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青年就作为一种特定人群活跃于历史舞台上。在那时,青年作为一种进步力量,与文学结合起来,创建报刊,诗社,文学团体,以反抗封建意识和帝国主义为目的,积极参与社会意识形态建设作用的,具有强烈的历史意义。自1917年新文化运动至五四运动再到全国范围的各项运动,青年作为“先锋性”的进步力量,成为近代史中国人民伟大抗争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尽管青年所代表的意义在不断变更,但我们能够清楚的认识到,青年作为社会力量,对社会变革的影响是极其巨大的。也是以五四运动为节点,在中国,“青年”这一名词逐渐被人们所熟悉和使用,从这一方面来看,青年出现于现代,并与历史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而青年这一力量,通常与文化(文学)发展是密不可分的。新文化运动的展开,直接或间接地促使了五四运动的发生,在1917-1919间,以《新青年》为代表的报刊杂志如雨后春笋般不可抵挡地趋势显现出了它们的力量。报刊杂志的大量出现,使得西方思想能够有效的传入中国,以及在“十月革命”的共产思潮传播中,它们一直承担了重要的中转站的作用。也由于白话文运动的深入,使得社会各界人民也能够读懂文字,了解中国现状,形成主观的思辨思维。反观封建时期,文化作为一种统治手段,以孔孟伦理纲常为标准,文化释义权通常掌握在封建统治阶级手中。晚晴末年发生的维新运动,以新文化,新思想为目标的,旨在封建内部发生的自省式变革。封建的文化形态一旦被冲破,封建的君主世袭,父辈观念被冲刷,个人意识开始觉醒,封建统治就会随之瓦崩解稀。封建统治者不可能放任这样的情况发生,从封建内部而起的维新,旨在维护政体,对文化的发展,毫无任何推动作用。由此可见,文化发展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是极其巨大的。

如果将“新青年”和“维新派青年”比较分析,我们能看见两者青年的不同,以及他们力量根本的不一致,主要体现在社会背景的不同。

“维新派”青年,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成为封建时期的“知识分子”是受惠于科举制度,出现方式是从封建内部产生。就如梁启超一面提出“清朝无望久已矣,望复辟不可待”,积极主张“革命”自立,另一面却又放弃革命、主张君主制度。虽然他们所代表的是西方思维,但始终无法摆脱封建制的纠缠。“保皇派”思想只要存于封建内部,都会自觉或不自觉的维护封建内部的统治,尽管思维能力有冲破传统构造的迹象,但制度上的诸多顾虑,限制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文章来源:《青年与社会》 网址: http://www.qnyshzz.cn/qikandaodu/2021/0113/1157.html



上一篇:“斜杠青年”宋徽宗
下一篇:文学之于青年的导向性与人生出路的寻得 ——

青年与社会投稿 | 青年与社会编辑部| 青年与社会版面费 | 青年与社会论文发表 | 青年与社会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青年与社会》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