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青年与社会》栏目设置[06/29]
- · 《青年与社会》投稿方式[06/29]
- · 《青年与社会》征稿要求[06/29]
- · 《青年与社会》刊物宗旨[06/29]
受众视角下网生新派纪录片的创新研究以历史那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互联网平台已经代替电视等传统媒体成为纪录片最大的播放载体。依托互联网的极速发展,纪录片逐渐向年轻化、大众化转变。B站副董事长兼COO李旎将这类具有明显互联网属性的优秀纪
互联网平台已经代替电视等传统媒体成为纪录片最大的播放载体。依托互联网的极速发展,纪录片逐渐向年轻化、大众化转变。B站副董事长兼COO李旎将这类具有明显互联网属性的优秀纪录片定义为“网生新派纪录片”,即在第三次浪潮下产生的纪录片作品,大多数由互联网平台发起制作、受众定位为互联网用户、并且最终在互联网平台播出和传播①。
《历史那些事》是一部“实验性”的以历史为背景和主题的文化纪录片,以传统纪录片配合创意穿插小剧场的形式,发掘历代史实中的一些趣事,意在呈现与以往不同的真实而鲜活的历史。本文以《历史那些事》为例,从受众视角出发,探讨网生新派纪录片的创新之处。
一、网生新派纪录片受众的不同之处
受众,简单来说,就是某些信息通过各种方式的传播,最终被接收的对象。曾经纪录片的主要受众是高学历、高阶层、高收入的“三高”用户群体。如今这一现象正在发生改变,受众逐渐趋于年轻化。中国纪录片市场也在发生变化,例如《我在故宫修文物》在B站的热播,再次引起了公众对于纪录片受众问题的思考。
互联网的主流受众大多是年轻人。B站董事长陈睿曾对90后、00后的青年做出研究并总结出三大特征:第一,其物质条件比较优越。第二,其普遍受过高质量的教育。第三,其是网生一代②。随着90后、00后等年轻人逐渐成为中国纪录片创作与消费的新主体,其文化认同、消费习性和审美取向变得越来越重要,成为中国纪录片行业与文化转型创新的重要切入点。以网络为基础和主要传播途径的青年文化得到当代青年群体的文化认同与声张,甚至成为对世界的一种理解方式。青年文化已成为连接青年文化声张与纪录片行业发展的重要媒介,同时也内在于中国纪录片创新趋势与文化发展逻辑。可以说,这股被大家称为“网生代”的新生力量,不仅给中国纪录片的创作带来了新的思路与方式,其独特的“网生”文化属性与小众的审美趣味,使他们形成了作为新型粉丝来参与纪录片的独特方式。青年不再满足于被动、单向度地接收传播,而是主动参与,在打破传统“生产—消费”模式的同时,也意味着增强“参与性”“表演性”和“交流性”③。
二、网生新派纪录片的创新之处
作为纪录片的接受者,受众在纪录片走向市场化的道路上显得尤为重要。纪录片制作团队只有真正关注受众的心理与需求,从受众的视角出发创作,才能迅速打开市场,赢得受众的关注,从而推动纪录片的发展。
(一)求奇心理——形式新颖
在保持纪录片真实内核的基础上,网生新派纪录片形态新颖多样、内容生动有趣,满足受众的求奇心理。《历史那些事》采用“纪录片+小剧场”的二元结构,兼顾了“真实性”与“故事性”。所谓“真实性”,是指历史那些事儿,远比想象中的要精彩;所谓“故事性”,是指它独创性地加入了历史小剧场。这是一部由B站出品的“实验纪录片”,讲述了8个独立的历史故事,涵盖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冷门兵器等诸多方面。
历史小剧场的形式新颖多样,包含当下热门综艺节目、脱口秀、MV、广告等,哪个故事用哪个形式去表现,都由制作团队精心考量之后决定。例如在第一期介绍“吃货”苏东坡时,团队分别借鉴了两部B站用户熟知的影视作品使小剧场的形式变得丰富,引起了观众的强烈反响。在接下来的几集里,这个“小剧场”变得越来越多样化。介绍古代背景时采用严肃解说的方式,穿插在正片中的小剧场则拍出了王家卫的港片风格。这样一部生动有趣、脑洞大开的历史纪录片一经播出就激起了B站用户的热情追捧,总播放量超过800万次,而评分也高达9.7分。
纪录片典型的制作手法是旁白、空镜、再现,这些主要的表现形式对于《历史那些事》来说同样尤为重要。但是制作团队更乐于采用一些观众喜欢的形式去讲述那些生动、鲜活、温馨的故事。
(二)求近心理——接地气贴近生活
内容贴近生活、表达方式“接地气”,这种“人本主义”是网生新派纪录片的另一大特点,满足受众的求近心理。毕克在《纪录片创作的平民化分析》中提到:“纪录片创作的平民化是指从平民的视角出发来创作纪录片,在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融入观众意识。”④也就是说,要贴近实际、生活、群众,做到普遍、大众、通俗。调查显示,纪录片的青年用户群体主要观看目的是为了放松心情和扩展自己的知识,以便更多地了解世界。
文章来源:《青年与社会》 网址: http://www.qnyshzz.cn/qikandaodu/2021/0317/1452.html
上一篇:青年理想信念培养路径探析
下一篇:刻艺人生染就辉煌非物质文化遗产蔚县剪纸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