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青年与社会》栏目设置[06/29]
- · 《青年与社会》投稿方式[06/29]
- · 《青年与社会》征稿要求[06/29]
- · 《青年与社会》刊物宗旨[06/29]
情感共鸣与万物皆娱青年网络自嘲文化的生成逻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青年亚文化具有既解构又建构的创新能力,通过挪用、盗用、拼贴、同构、颠覆、破坏,传达出富有意味的风格。青年网络自嘲文化作为青年亚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青年亚文化具有既解构又建构的创新能力,通过挪用、盗用、拼贴、同构、颠覆、破坏,传达出富有意味的风格。青年网络自嘲文化作为青年亚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是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青年群体通过“社畜”“佛系青年”“打工人”等代称自居,以层出不穷的段子、表情包、音视频等形式在社交平台广泛传播,具有独特的“风格”意味。当下的青年群体擅长利用网络资源表达其所思所想,让其风格更加独树一帜。此外,网络的及时性、分享性等特征也使自嘲文化在青年亚文化圈层得以广泛传播并收获认同。同时,消费主义、功利主义、娱乐至上主义在互联网放大镜的加持下,影响着青年群体。因此,通过对青年亚文化生成逻辑的梳理,可以更好地理解当下青年群体的心理与行为走向。
“后亚文化”研究强调当下青年亚文化群体的“仪式抵抗”精神不再那么强烈,阶级色彩也逐渐淡化,其旨在重新阐释并界定后现代社会青年群体的生活状态和表达方式。因此,从后亚文化视角出发可以重新审视当下青年亚文化的新动态、新指向。
本研究通过深度访谈及网络民族志研究方法获取研究资料,以期获得更丰富、更贴近现实情况的数据。本研究在2020年10—11月期间,通过微信语音、电话等方式对10名研究对象进行访谈并录音。访谈对象的年龄介于19—27岁之间,年龄、收入、职业、兴趣等均存在差异,且确保每一位访谈对象都了解或者参与过青年网络自嘲文化。同时,本研究所涉及的网络民族志方法主要集中在青年群体广泛参与的娱乐、社交平台中,例如微信、微博、知乎、豆瓣等应用,主要对其发布的内容、评论等进行观察。
二、消解式抵抗:青年网络自嘲文化的风格呈现
“风格”是亚文化研究的核心词,作为亚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青年网络自嘲文化的风格呈现主要是通过“拼贴”与“同构”两种方式。伯明翰学派的青年亚文化研究主要强调青年群体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具有强烈的抵抗色彩。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网络青年亚文化对主导文化已经是“消解式对抗”。因此,青年网络自嘲文化的风格消解严肃话语,侧重集体狂欢,富含娱乐色彩。
(一)拼贴挪用:重构意义内涵
在学者费斯克看来,拼贴即“一种即兴或改编的文化过程,客体、符号或行为由此被移植到不同的意义系统与文化背景之中,从而获得新的意味”。简而言之,拼贴就是在既有概念的基础上增添新的内涵,即旧词新意。从日本传来的“社畜”一词,起源于日企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的职场文化,指被公司当作社畜一样压榨的员工,故而是像家中犬畜一般的存在。“社畜”被传入中文语境中,被新增了社会动物和社交动物的意义内涵,“社畜”增添了对工作环境、同事的抵抗色彩。“佛系”一词则起源于2014年日本媒体对“佛系青年”的定义,即喜欢独处,永远把自己的兴趣爱好放在首位的日本男子这一群体。2017年12月,国内自媒体使用“佛系青年”的概念,并进行内涵重组,意指在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上“怎么都行,不大走心,看淡一切”的青年群体。2020年11月的网络流行词“打工人”,泛指所有从事体力劳动或者技术劳动的人,更多的是形容都市人群为了生活每天辛勤工作。追溯缘起,“打工人”是“打工仔”“打工族”在当下的概念重组,“打工仔”是指在城市中打工的青年男子,一般学历较低且从事辛苦、薪水较低的工作,并具有一定的贬义。
当下的青年群体富有想象力与创造力,擅长玩梗,追求个性与新潮。不具有规则意识的他们在网络空间中“敢言敢为”,热衷于“拼贴”出符合自我圈层的文化。网络自嘲类文化便是其中之一,从“社畜”到“佛系青年”再到“打工人”,皆是青年网络群体或引进国外词根,或更新旧有词典,挪用既有词汇,拼贴生产出新的意义内涵。并且这些词汇呈现出青年人在社会转型期面临工作、学习等各方面压力下所产生的焦虑与困惑。
(二)同构再造:衍生多重形式
“同构”是“某种结构、形象的复制与翻版”,是“在群体价值和社会风格之间存在着象征性的相符一致”。如果说“拼贴”的能力掌握在少数人手中,那么“同构”则是当下青年群体的集体参与。互联网为内容的多样化表达、多形式呈现、多渠道传播提供技术支撑。青年群体在现有内容的基础上再创造,衍生出多重形式,并扩展到各个领域。当“佛系”拼贴出新的意义内涵后,迅速出现了“佛系青年”“佛系追星”“佛系父母”“佛系领导”等一脉相承的翻版内容。此外,与“佛系”相关的梗、表情包、视频内容等也像雨后春笋般浮现,甚至衍生出“佛系商品”与“佛系文化”。2020年,在“打工人”火爆后,青年群体同构再造出一系列相关内容的段子、表情包、音乐以及短视频,后续“xx人”文体被青年群体进行广泛创作,例如“读书人”“考研人”“尾款人”……
文章来源:《青年与社会》 网址: http://www.qnyshzz.cn/qikandaodu/2021/0613/21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