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在不确定中生产满足网络时代下中国青年数字劳

来源:青年与社会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1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一、缘起:网络时代下青年研究的劳动转向 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时至今日,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互联网市场,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用户群体(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

一、缘起:网络时代下青年研究的劳动转向

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时至今日,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互联网市场,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用户群体(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04亿,高居世界第一,互联网普及率达64.5%。)。网络时代的到来与网络社会的形成日渐成为社会大众的共识。在代际与文化的加持下,与互联网同步诞生与成长的中国80、90后乃至00后青年们,不仅在“基因”上打上了互联网的烙印,更在网络场域中发展着自己的文化、消费、劳动等社会实践。正如风笑天指出的那样,网络已然成为青年社会化连续体中的重要一环[1]。因此互联网不仅应然,也实然地成为青年研究的重要场域,并出现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在网络社会的影响初显之时,我国青年研究的重心聚焦于文化、消费等领域[2][3],而随着青年们社会与网络的参与程度不断提升,劳动问题也逐渐被学界所关注。毕竟,劳动是一个社会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因素[4]。事实上,劳动问题本身就是卡斯特(Castells)信息时代三部曲所关注的网络时代核心问题之一[5]。而随着网络对现代社会的“入侵”不断深入,以计算机、网络、通信等为代表的数字信息技术革命催生了数字经济,并在带动政治经济向所谓的数字资本主义转变的同时[6],带来了数字劳动(digital labor)这一全新的劳动方式[7]。

同样的趋势也在中国上演。随着新经济发展与互联网媒介的迭代,特别是随着我国双创实践与“互联网+”新业态的深度融合,大量区别于传统工作模式的数字劳动快速产生,并吸纳大量的青年投身其中。从网络写手到视频博主、从网约车司机到共享单车猎人、从网店小二到新媒体运营者,这些标榜灵活、自由的职业将一部分青年转化为新一代数字劳动者[8],并阐发出与之相对应的、全新的劳动方式和劳动观念[9]。当然,我国的相关研究也随之追赶上了西方的脚步,并聚焦于青年这一典型的网络群体,生发出丰富的研究[10]。

二、回顾:中国青年数字劳动的经典类型

当前,学界对数字劳动的概念界定依然莫衷一是,甚至存在物质劳动与非物质劳动的基本分歧,并由此衍生出数字劳动的狭义与广义之分[11]。本文的讨论范畴则更多借鉴了福克斯的结论,即数字劳动涵盖了网络场域下,工业、服务业、信息等领域中的各种相关劳动形式,其中互联网专业劳动、无酬劳动、受众劳动、玩劳动等劳动形式则是数字劳动在互联网中的具化形态[12],并以青年作为重点关注的对象,通过对其参与数字劳动的既有研究(2010—2020年)进行经典的类型化回顾,进而勾勒出当代社会劳动网络化的景观,以期为该问题的后续研究提供借鉴。

1.知识与技能的网络兑现:程序员与字幕组

最早与互联网发生勾连的数字劳动当属劳动者的专业知识技能兑现于网络专业劳动者—程序员。作为仅次于印度的世界第二大软件生产国,中国的IT产业就业人口超过500万,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程序员这样一个被称为“码农”的群体。从IT行业的特征来看,其劳动产出需要大量的、高知识的劳动者参与,也就有待一种有别于传统行业的组织形式加以实现。近年来,我国针对程序员的研究则从团队、性别以及实习生等视角进行了扩展。梁萌的研究指出,基于网络知识生产与创新的项目制劳动方式,催生出程序员内部的一种新的团队组织形式—“虚拟团队”[13],而劳动者本身的文化资本—技术,则在知识生产的劳动过程中提升了劳动者的自主意识[14];王程韡等人的研究则聚焦于程序员中的特殊群体—实习生,相较于正式员工,在“导师-实习生”的劳动关系中,实习生实现了自我物化,将自己视为可计数的劳动产品,甚至形成了对互联网的超越现实的认同[15];不仅如此,既有研究还进一步展示出程序员这一颇具文化技术特征的行业中,社会价值观念中性别话语施加于女性程序员之上的现实困境[16]。

另一类比较典型的知识兑现型的网络数字劳动类型则是字幕组。字幕组指的是互联网时代,为海外影音文化作品配上字幕,并无偿发表于国内互联网之上的民间自发组织,这也是一个由青年知识群体主导的领域。孙黎指出,我国网络字幕组成员以大学生居多,大部分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或是大学毕业的白领阶层。字幕组生产的并非表面的字幕这一简单的文化产品,而是一种产销合一的迷文化,进而实现了对翻译作品的二次创作[17];也正是这种劳动产品的独特性质与魅力,使得大量的知识青年们,愿意超越传统劳动的雇佣关系,并以不亚于程序员之类有偿劳动的组织性和满足感,投身其中[18];张斌甚至认为,字幕组的劳动,体现了网络时代数字礼品经济和共产主义工作伦理在某种程度上的回归[19]。因此,字幕组实际上是“众包劳动”在中国互联网场域中较早的一种呈现。


文章来源:《青年与社会》 网址: http://www.qnyshzz.cn/qikandaodu/2021/0616/2141.html



上一篇:中国农村青年志愿服务发展趋势来自份网络问卷
下一篇:中国共产党百年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探索

青年与社会投稿 | 青年与社会编辑部| 青年与社会版面费 | 青年与社会论文发表 | 青年与社会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青年与社会》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