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青年与社会》栏目设置[06/29]
- · 《青年与社会》投稿方式[06/29]
- · 《青年与社会》征稿要求[06/29]
- · 《青年与社会》刊物宗旨[06/29]
874万年轻人为工作发愁,“体制内”是救命稻草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4月18日,为支持各类用人单位复工复产、帮助劳动者实现就业,海口举办“战疫情·促就业”大型综合性招聘会。(新华社图) 初夏的一个晚上,陈乐和家人坐在客厅里看电视。屏幕上,
4月18日,为支持各类用人单位复工复产、帮助劳动者实现就业,海口举办“战疫情·促就业”大型综合性招聘会。(新华社图)
初夏的一个晚上,陈乐和家人坐在客厅里看电视。屏幕上,又在传递当下经济形势的信息,这让她想起连篇累牍看到的就业难问题。她转头对父母说,如果当初没考研就好了。
悔意,偶尔会涌上心头。这位湖北三峡大学的研究生,赶上2020年毕业季,拿到研究生学历,工作反而更难找。据新华社报道,今年夏季,中国有874万高校毕业生,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就业形势严峻,虽多方发力“保就业”,但仍面临“前有千万待岗大军,后有近千万应届生的双重夹击”。
很多高校迫于压力,放下面子,公开向校友求助。湖南科技大学、福州大学、南京大学等学校或其学院,发布公开信,希望校友能为学弟学妹提供资源或就业岗位。6月5日,985名校华南理工大学的新闻与传播学院在求助信中还公布了学生就业率情况:“截至5月25日,我院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35.17%(其中签约率仅为14.48%)、研究生就业率为48.53%。”
作为八百七十四万分之一,陈乐在过去半年多时间里,一直困在家中,抱着手机,搜索天南海北的机会。学校微信群里,辅导员几乎天天催他们抓紧时间找工作。不时,这位辅导员还会发一些工作岗位,有些甚至专业都不对口。有一次,英语翻译专业的陈乐打开招聘链接,发现对方招水利工程岗位。
陈乐已经不大记得上一次接到面试通知是什么时候的事,在家里困久了,时间也变得有些混乱。她偶尔会想起疫情暴发前自己拒掉的工作机会。当然会后悔,可机会就像新冠病毒出现前的那些时光,过去了就不会再回来。这场疫情,影响了太多人。毕业于疫情时期的陈乐,其心理、观念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
五月份的一天,陈乐决定不找工作了,换一条人生路线。
01 “难上加难”
6月29日,陈乐去了趟学校。她戴着口罩,奔波于不同部门间,在各种表格上签字,跟导师协调最后的问题,终于领到硕士研究生毕业证。她想,很好,自己再也不用读书了。
陈乐对学术兴趣不大。2018年,报考硕士研究生时,她目的很明确:拿到更高学历,找更好的工作。她没考上第一志愿学校,原本想放弃,“家里人非让我去读,那就去呗”,陈乐说,于是自己选择了英语翻译的“专业硕士”方向。这个方向就是针对行业需要而设。她有了三十多个同学,“大家基本和我的想法类似”,能力提升两年,毕业求职更容易些。
陈乐考研的2018年,中国大学毕业生首次突破800万,被媒体惊呼“史上最难就业季”。这一年,考研人数也创了史上最高,达到238万人。考研成为很多本科生延期求职的一个重要手段。有报道指,当年中国也迎来史上最大规模的研究生扩招。
没想到,躲过了2018,2019年就业似乎更难,然后,时间进入2020年。过去半年里,陈乐投出去几十份简历,最终也没换回一份工作,只有五六家表现出了进一步讨论的态度。二月份,一家四川企业打电话,问她能否尽快入职。得知她因为疫情困在湖北宜昌后,对方挂掉电话,再没消息。
6月1日,武汉毕业生参加在江汉大学校园举办的首场高校毕业生专场线下招聘会。(新华社图)
她的同学谭琪投的简历更多,一百多份,换回的却是更多挫折。也有一些企业电话联系她,如同陈乐经历的,听说身处湖北,就再无下文。与陈乐不同,谭琪的考研路要更曲折一些。她属于考研中的“二战”,考了两年才成功,赶上和陈乐同级,一起在2020年毕业。
上一次疫情引起的就业挑战还是2003年,因为SARS。
“今年情况和2003年有很大不同:今年范围更大,时间更长。”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人力资源系副教授刘丽玲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2003年因为“非典”疫情,全国就业岗位减少了177万,由于疫情影响范围相对较小,并没有引起全国停工、停产。而今年新冠疫情在全国甚至全世界蔓延,1、2月经济相当于停摆,许多企业直至3月才陆续复工。SARS疫情的范围局限于中国和周边国家,并没有对全球经济造成重创,但今年全球经济都在艰难求生。
“2020年3月份隐性失业人口一度达到7611万,失业加上隐性失业人口更是高达1.022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余永定接受《财经》杂志采访时说,“令人宽慰的是,失业和隐性失业人口的急剧增加,是疫情冲击的结果,一旦生产恢复,形势就会很快好转。事实上,隐性失业人口到四月份一下就降到1480万了。”
文章来源:《青年与社会》 网址: http://www.qnyshzz.cn/zonghexinwen/2020/0714/3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