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青年与社会》栏目设置[06/29]
- · 《青年与社会》投稿方式[06/29]
- · 《青年与社会》征稿要求[06/29]
- · 《青年与社会》刊物宗旨[06/29]
宣医青年|马永杰:全力以赴、全面发展,不负韶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宣医青年 关键词: 工作狂、多面手 马永杰,中共党员,神经外科博士。2018年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师从于张鸿祺教授、凌锋教授,主攻脑脊髓血管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已发表SCI文章
宣医青年
关键词: 工作狂、多面手
马永杰,中共党员,神经外科博士。2018年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师从于张鸿祺教授、凌锋教授,主攻脑脊髓血管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已发表SCI文章及核心期刊文章2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SCI文章4篇、中文文章4篇,多次在国家级及国际性学术会议发言,现主持院级课题一项,参与国家十三五、国自然、市科委等多项课题研究。曾获全国医学生临床技能大赛全国一等奖、北京市三好学生、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王忠诚优秀研究生奖学金等荣誉。
青春风采
神经外科 马永杰
不忘从医初心
马永杰谈起自己学医初心时提到母亲的一句话对他的影响最大:“救人济苦,这本来就是一项积德行善的事情”。每思及此,从医信念便愈发坚定。周围也会有亲戚、朋友、同学问他:“学医后悔吗”“后悔选择神经外科吗?”……马永杰回答,他从一开始就没有犹豫过自己当初的选择,不管是本科阶段、研究生阶段,还是现在正式入职,他相信自己在每个时间节点做出的选择,并一直坚守。
马永杰是一名土生土长的“首医人”、“宣医人”,是2008级首都医科大学的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本科结束后,他继续跟随导师张鸿祺教授攻读硕士学位;而后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导师是凌锋教授,研究方向主要是脑脊髓血管病。张鸿祺教授在业内有一个广为流传的称号——“两栖坦克”:开刀、介入兼备,擅长持久作战;临床、科研并重,是一位学院派临床专家。马永杰从一开始在导师身边学习,从跟随导师从门诊出诊到协助完成手术,耳濡目染,日积月累,在导师的严格要求下,不管是临床实践还是科学研究,马永杰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提高。宣武医院神经外科的临床资源是一座学习的宝库,尤其是脑脊髓领域,有着得天独厚的病例资源优势,马永杰在临床工作中,认真对待每一个病例,严格按照凌锋主任提出的预案制度,完善每一例患者的病史、体征和影像资料的整理登记,重视每一例手术和术后回顾,时刻牢记“全力以赴 尽善尽美”的科训。
党员担当 职业担当
马永杰是一名有着八年党龄的党员,入职以来一直担任神经外科第二党支部第二党小组长,协助组织并积极参与支部活动,在赴河北易县革命老区义诊、牛街社区义诊等活动中,都能看到他的身影。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爆发以来,马永杰在春节假期积极报名申请到一线支援抗疫工作,虽未能成行,但仍坚守医院投身抗疫相关工作。他参与了《神经介入专业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专家共识》的起草和编写工作。他还在疫情期间参与急诊一线的临床工作,发挥专业特点,落实特殊时期急诊脑卒中“应收尽收、全力抢救”的原则,全力以赴做好本职工作。在6月份疫情发生反复时,马永杰又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工作中。端午节假期中,他和同事被派往首都医科大学执行核酸检测任务,在酷暑中连续奋战,用坚守与奉献,为护卫百姓健康、保障首都平安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科研与学术交流
医学的进步得益于不断的在临床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学术研究也是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开展。在宣武医院神经外科这个平台,站得更高,理应看得更远。在科研上,马永杰跟随凌锋教授和张鸿祺教授,从研究生期间开始,主要关注脊髓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类——硬脊膜动静脉瘘。虽然是罕见疾病,但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拥有世界最大的病例资源。马永杰设计建立了该类疾病的首个前瞻性临床研究队列,并一直密切跟踪随访,关注每一位患者的预后情况,帮助和指导患者恢复的同时,积累了宝贵的科研数据和临床经验,学术文章陆续在《中华神经外科杂志》《BMJopen》《NeurologicalScience》《Spine》等杂志发表。同时,他还将相关学术成果在亚澳地区介入神经放射大会和世界神经介入大会做过口头发言报告,得到过WFITN副主席AllanTaylor教授的肯定。马永杰不满足于此,随着研究的深入,他将在相关疾病领域继续努力挖掘,从临床中发现问题,在研究中解决问题,开展深入的科学研究和广泛的学术交流,最终使得更多患者获益。
“斜杠青年”、多面手
除了做好本职临床本质工作外,马永杰还有着不同的角色。他曾担任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秘书一职,期间参与了中国神经介入大会的组织工作、专委会的会员招募等任务,为中国神经介入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新媒体的发展,促进知识的传播和学术影响的扩大,马永杰还承担专业内学术公众号的创立与建设工作,与团队一起从零开始,逐渐做成业内影响力最大的学术新媒体之一。马永杰还是中国国际神经科学研究所同声传译小组成员,多次承担国内国际学术会议的同传任务。学术之外,医学科普也是马永杰的日常之一,他利用知乎等知识分享类应用程序,撰写科普文章,以通俗的语言解读专业词汇,给大众分享领域内相关的知识,帮助大众对神经外科有更加具体、深切的了解。
文章来源:《青年与社会》 网址: http://www.qnyshzz.cn/zonghexinwen/2020/0714/3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