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青年与社会》栏目设置[06/29]
- · 《青年与社会》投稿方式[06/29]
- · 《青年与社会》征稿要求[06/29]
- · 《青年与社会》刊物宗旨[06/29]
福建高校青年暑期社会实践探寻红色文化基因 感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东南网 今年暑期,福建多所高校通过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方式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们有机会走进基层、贴近基层,开阔思路、拓宽视野、增长见识,于最基层处感受家乡在脱贫
东南网
今年暑期,福建多所高校通过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方式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们有机会走进基层、贴近基层,开阔思路、拓宽视野、增长见识,于最基层处感受家乡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坚定理想信念,涵养家国情怀,将来学成不忘桑梓,回报家乡,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光”和“热”。
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学生探寻红色文化基因
同学们在进行实践走访 马克思主义学院供图
为探寻红色文化基因,探索“校地合作”助力乡村振兴新路径,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红传航道”暑期社会实践队联合厦门同安区莲花镇军营村村两委,近日先后在厦门、宁德两地开展主题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队员重点走访了厦门同安区莲花镇军营村高泉国旧居、宁德市文化传媒集团、“难忘下党”主题纪念馆等地。在下党乡,实践队员与寿宁县委副书记雷春雄、下党乡乡长吴德、下党村主任王明尧进行座谈交流,深入了解红色旅游产业建设情况,充分领略红色旅游资源对乡村振兴的强大助推力,真切感受当年贫困村的发展与蜕变。
接下来,“红传航道”实践队将与军营村、下党乡加强联系合作,各自发挥“校”“地”优势,进一步探讨闽东南党建红色教育的发展路径,着力探索富有特色的红色旅游线路,努力发掘蕴藏在乡村振兴背景中的红色文化力量,切实增强旅游产业集群效应,为福建省红色乡村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福建农林大学经济学院一“网”情深农经实践队:“云”游溪背,探访幸福小村的脱贫之路
同学们在驻村书记付松程带领下,进行实践采访 经济学院供图
福建农林大学经济学院一“网”情深农经实践队“云”上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探访了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溪背畲族村,领略了村庄的致富之路和美丽蜕变。这个于2018年脱贫的小村落如今在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治理、特色产业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建设性的成绩。
驻村书记付松程介绍,全村由9个自然村落15个村民小组组成,生活着493户2193人。2016年,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7户70人,经过这几年来村干部和村民们的共同努力,该村贫困户已实现全部脱贫,处在帮扶巩固提升阶段。
在网络访谈过程中,付松程特意带领实践队员们参观了油茶基地。通过镜头,队员们看到了成片绿油油的丘陵,头戴草帽,身披纱巾的工人在忙碌着。付书记向队员们介绍:“油茶树适应南方丘陵地区,溪背村正处于南方多山地区,气候适宜,土地广阔,并且周围聚集了许多村庄,劳动力资源丰富。对此,村里根据因地适宜的原则大力支持油茶产业的发展。”“油茶产业发展始终坚持既要经济效益又要生态效益的原则,我们将3200亩山地盘活租赁给宁化厚德农业生态有限公司发展油茶种植业。一方面促进当地村民增收、鼓励年轻人返乡创业,另一方面也让闲置土地找回价值。现在油茶产业还在发展阶段,未来希望打造出特色品牌。”付书记如是说。
油茶产业已经成为溪背畲族村支柱产业 经济学院供图
为深入了解油茶产业的发展情况,实践队专访了油茶基地负责人杜秋生。他告诉实践队:“目前油茶长势喜人,逐步进入丰产期,基本形成油茶种植、生产、销售“一条龙”雏形,产业链逐步完整化。”
自油茶产业在该村发展以来每年产量约37万斤,收入300多万元,其中获取租金收入5.7万元。而工人主要为当地村民,负责油茶的除草、施肥、采摘、选果等劳务,实现就近转岗。油茶采摘工人张冬林说:“自从建造了油茶基地,村里和我一样的100多名农户再也不用外出打工,现在的工作不仅收入稳定,效益高,还离家近,方便照顾家人。”
付松程又带到大家带到村里食用菌产业基地。据介绍,油茶产业的兴旺发展和新投入开发的食用菌产业,预计在明年为村民新增人均2万元收入,村财新增收入2000到3000万元。
实践队成员表示:走进溪背畲族村,看到了一代代人追逐幸福生活的足迹,也看到了基层人民不懈奋斗的身影。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溪背畲族村正是中国村落的缩影,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人们都为着同样的幸福目标而勇往直前。随着返乡实践活动渐渐落下帷幕,实践队员们也收获了满满的感动和乐趣,在未来的日子里,他们也将把实践的经验与体会投入学习生活及社会工作中去。
文章来源:《青年与社会》 网址: http://www.qnyshzz.cn/zonghexinwen/2020/0901/6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