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中国青年建筑师最高奖获得者成长之路:以建筑读

来源:青年与社会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10-0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马明华,1978年生于广西北海。现为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何镜堂建筑创作研究院建筑师。1996年入学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本科。从2001年就读硕士起,跟随何镜堂院士学习

马明华,1978年生于广西北海。现为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何镜堂建筑创作研究院建筑师。1996年入学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本科。从2001年就读硕士起,跟随何镜堂院士学习及实践,获建筑设计博士学位。参与过苏州市虎丘核心区整体设计、广州美术馆、深圳宝安区综合服务办公楼等设计实践。其主导设计的重庆理工大学花溪校区规划获2005年度教育部优秀规划设计一等奖,重庆理工大学公共教学楼获2007年度教育部优秀建筑设计一等奖,2008年度全国勘察设计二等奖,2010年获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大奖,2016年华筑奖。重庆理工大学图书馆获得2017年全国勘察设计二等奖。2018年获得中国建筑学会青年建筑师奖。

自1996年进入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学习,马明华与建筑已经结缘20多年,他先后参与多个建筑设计项目,并主导完成重庆理工大学、宿迁玻璃博物馆、嘉善规划馆等代表作品。2018年,马明华荣获年度中国青年建筑师奖。这是业界给予青年建筑师的最高嘉奖。

考入华工叩开建筑学大门

1978年6月,马明华出生于广西北海,他的建筑之缘,和父亲有关。

马明华的父亲是军人出身,写得一手好毛笔字,画画也很好,又酷爱木工。父亲转业时,带回的几个箱子里装满了木工工具,还有很多字画。

1986年和哥哥合影

从小,父亲便教马明华书法。后来他小学开始学国画,中学接触素描,功底扎实。当时他还不知道,这些都给未来从事的建筑设计打下了基础。

马明华的成绩一直属中上,考大学时,对学什么没头绪。父亲的朋友在规划局,建议他,“你学习不错,画画又挺好,可以考虑学建筑设计啊。”建筑学是工程技术和人文艺术结合的学科,这吸引了他。

当年华工建筑学在广西只招2人,考分要求高。马明华考完估分,应该没问题。于是,对建筑完全未知的他,顺利迈进建筑学大门。1996年他进入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系读本科,后在华工建筑设计研究院完成了硕士博士学习。

对于建筑的热爱,是日久生情的。学习完《中国建筑史》《外国建筑史》等专业课程后,看建筑的视角不同了。他从以前只关注美不美,到开始更关注人的行为和空间的关系,“从书本到实践,相当于是一个印证,不知不觉被刺激到”。

“他的手头功夫最厉害!”包莹和马明华是大学同班同学,毕业后一直是同事。他说,马明华的绘画能力是同学中最高的两人之一,尤其是钢笔淡彩和素描。“我入学前没学过画画,我们俩一个天一个地。当时上素描课,老师点名总要说两个人,一个是他,每次都90多分,最高;一个是我,总是60多分。”有一次,包莹干脆临摹了马明华的素描,终于从60多分提高到70多分。

大一时马明华(左)和包莹(中)合作完成的第一个作品

照片里,是他们大一合作完成的第一个作品,搭建的是20世纪最著名的建筑大师柯布西耶的拉罗歇别墅建筑模型。柯布西耶被称为“现代建筑的旗手”,也是马明华最钟爱的建筑师。

研二时带队参与招标并夺第一

马明华参与的第一个项目是浙江大学紫金校区建设。从方案设计到施工图设计再到施工,全程参与。在此过程中,马明华领悟到了何镜堂院士“两观三性”理念的精髓。

与导师何镜堂院士讨论设计方案

边学边建,继续在建造项目中学习和实践,马明华进步飞速。

研二时开始参与的重庆理工大学花溪校区项目

2002年研二时,他带着团队参与重庆理工大学花溪校区(原重庆工学院)的建设招标,并拿下第一名。当时这一项目是面向国际招标的,“研究生独立承担一个项目的机会很少很少,非常难得。”

包莹也是该项目的设计者之一。他记得,一期项目施工图交图前,他和马明华连熬了三天三夜。第三天去签字时,马明华坐旁边睡着了。

出差汇报,甲方一看,“哟,是研二学生,这么年轻啊”,开始不信任。马明华和团队通过严谨出色的方案,仔细沟通,认真负责,几年下来赢得了充分信任。

马明华强调,一个建筑的最终呈现,不是一个建筑师的成果,而是团队不断思想碰撞完善,也是社会各方意见需求的综合产物。


文章来源:《青年与社会》 网址: http://www.qnyshzz.cn/zonghexinwen/2020/1002/838.html



上一篇:这届年轻人不攒钱则已 一攒惊人
下一篇:年轻人都在学这位66岁奶奶穿衣服!论时髦,我输

青年与社会投稿 | 青年与社会编辑部| 青年与社会版面费 | 青年与社会论文发表 | 青年与社会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青年与社会》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