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青年与社会》栏目设置[06/29]
- · 《青年与社会》投稿方式[06/29]
- · 《青年与社会》征稿要求[06/29]
- · 《青年与社会》刊物宗旨[06/29]
以龙华五烈士信仰华章对话当代青年,大型原创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个由五位青年左翼作家构成的烈士群体,他们的生命于1931年定格在龙华。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也是这群年轻的共产党人殉难九十周年。以他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个由五位青年左翼作家构成的烈士群体,他们的生命于1931年定格在龙华。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也是这群年轻的共产党人殉难九十周年。以他们为主角的大型原创话剧《前哨》将于明年2月7日在上戏实验剧场首演,这一天正是英烈们的就义纪念日。
话剧《前哨》的诞生,将掀开上海重大红色题材创作新的视角。“龙华五烈士是一群风华正茂的青年精英,大都受过良好的教育,牺牲时平均年龄只有26岁。”龙华烈士纪念馆馆长薛峰说,他们受到炼狱的摧残,他们受到利益的诱惑,最终理性地放弃自己的生命,这是一种多么震撼人心的选择。“上海是一座英雄的城市,当代话剧舞台终于迎来了一部作品能深情地描摹年轻的英雄们,从他们倒下的地方,我们看到了未来民族的希望。”
这部由上海戏剧学院、上海龙华烈士陵园(龙华烈士纪念馆)、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联合出品的话剧,是围绕全面小康和建党百年主题上海发布的首批39项重点文艺创作项目之中的唯一一部话剧,由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编剧,曾执导舞台剧《繁花》的青年导演马俊丰执导。目前台本制作已完成,进入音乐舞美和多媒体设计阶段,将于今年12月正式排练。
六易其稿,精心打磨上海话剧舞台第一部左联五烈士群像作品
从剧本研讨阶段就一直关注该剧的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王鸿生认为,用一部优质的舞台作品来塑造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价值。“如实展现革命者的风采,与革命史重构对话关系,剧本提供了一个扎实的基础,这是基于作者本身对左联文学史的熟稔,材料运用得具体、准确、扎实、到位。”
1930年底,上海滩乌云密布,国民党当局对文化界实行高压政策,1931年1月17日在东方旅社等处逮捕了23名共产党重要干部,2月7日将他们秘密杀害于龙华,其中包括柔石、胡也频、李伟森、冯铿和殷夫五位左联作家。临危受命的冯雪峰接任左联党团书记,他与鲁迅等商议后决定出版《前哨——战死者专号》,把敌人的罪行公布于众,由鲁迅题写刊名。
“《前哨》这本刊物的印刷出版过程是非常曲折的,虽然处在黑暗之中,但我们的革命者仍在不断地呐喊,这就是剧目的历史渊源。”黄昌勇长期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尤其对左联文学有深厚的学术积累。多年来,他一直期待为上海舞台创作一部以左联五烈士为主角的作品。两年前,黄昌勇开始构思选题视角,六易其稿,精心打磨,终于等到了收获季节。“这部作品拥有文献剧的厚度。”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郜元宝认为,这也是《前哨》值得期待的看点之一,“剧作者凭借自己多年来对现代文学、尤其是左联史的深细研究,从史实本身发掘戏剧性因素。”
左翼文化运动是在党的领导下开展起来的。作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有组织、有系统、有影响的文化团体,左联积淀着最早一批革命文化先驱的创作历程和大量的先进文艺作品。一大批文化先驱在此倡导先进文化、开展文艺创作、宣传马克思文艺理论,极大地启发推动了红色文艺的发展。1930年3月2日,左联成立大会在上海召开,上海的左翼文化运动开始蓬勃开展。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这首耳熟能详的诗,翻译者是殷夫。战火年代,殷夫的哥哥在国民党担任要职。殷夫放弃优渥的生活,与哥哥分道扬镳,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也有一个心爱的女子,曾在诗歌《宣词》中写下对她的海誓山盟,但殷夫并没有准备与她白头到老,因为他已经坐了两回牢,预感到自己“青春散陨”,“我不能爱你,我的姑娘!”写下经典《二月》的作家柔石,性格是多愁善感的,但作为烈士的柔石却是革命的、热血的,是真正的猛士。胡也频的短篇小说《圣徒》等左翼文学作品,同情民族的苦难,将自己与祖国被压迫人们的命运、与世界被压迫人们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开启了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辉煌一页……话剧《前哨》展现了五位出身不同、经历各异的青年作家,从不同的人生路径汇聚到上海,加入共产党,最终为信仰献出了年轻生命的故事。这里面有亲情、友情、爱情,也有他们对理想信念的追寻。
回望与对话,正是话剧《前哨》创作的主题。龙华烈士们在面临人生道路时的困苦与坚定、犹疑与勇敢、彷徨与奋进,通过有机的戏剧结构和冲突,展开“当代青年”与当年青年的对话。今天的年轻人不需要在革命的斗争中作出选择,但他们同样要面对人生的考验,要肩负理想、社会和民族的责任,主创希望《前哨》能够给年轻观众带来共鸣与启发。
文章来源:《青年与社会》 网址: http://www.qnyshzz.cn/zonghexinwen/2020/1027/10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