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青年与社会》栏目设置[06/29]
- · 《青年与社会》投稿方式[06/29]
- · 《青年与社会》征稿要求[06/29]
- · 《青年与社会》刊物宗旨[06/29]
北方“90后”青年移植造血干细胞 为南方儿童接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中新网包头7月15日电电题:“90后”北方青年移植造血干细胞为南方孩子续命 中新社记者李爱萍 尽管有新婚妻子陪伴,“90后”辛立斌还是有些紧张。 他深知造血干细胞移植的重要性,
中新网包头7月15日电电题:“90后”北方青年移植造血干细胞为南方孩子续命
中新社记者李爱萍
尽管有新婚妻子陪伴,“90后”辛立斌还是有些紧张。
他深知造血干细胞移植的重要性,因为在遥远的南方,一个孩子在等待体内的“血液”继续他的生命。
辛立斌,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人。 2019年5月,在昆明理工大学研究生毕业前夕来到云南红十字会,自愿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数据库(简称中国骨髓库)云南分会。也意味着,他的血,在未来的日子里,可能会挽救另一个人的生命。
那年毕业后回到家乡娶妻,在当地中冶西北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市政设计研究院工作。一切都显得平静,直到今年春节后不久,他接到了一个电话。
电话是云南红十字会打来的。工作人员告诉他,他的骨髓与一名血液病患者成功配对,并问他是否捐献。
几乎没有多想,辛立斌立马表达了捐赠的意愿。之后,经过初步筛选、再动员、高分辨率、体检,辛立斌顺利完成了所有准备工作。 7月7日,前往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就诊。 7月8日开始注射动员剂,7月12日正式捐献。
当日早上6点,辛立斌早早的来到了医院。按照捐献流程,他给了最后一针动员剂,让他的血液保持在阳性状态。
两个小时后,进入正式采血流程。辛立斌躺在病床上,看着医护人员,还有些担心。他回忆道:“这一刻很重要,最让人担心的就是采血能不能成功。”
辛立斌说的对,采血过程并不简单。在他的左臂上,两名医护人员一共刺了4针,然后将回血针刺入血管。这个过程花了整整一个小时。
他好奇地问医务人员为什么会这样?医护人员回答,可能是血管壁韧性不够。
整个捐赠过程耗时4小时。当天,医院以最快的速度将188毫升邮寄采集的造血干细胞送到了南方的一家医院。在那里,一个 9 岁的孩子正在等待这些造血干细胞继续生命。
“孩子们,我们从来不知道我们的生活,但我们是这样联系的。我知道你们正在经历常人无法想象的挑战。这对你们来说只是人生的一个插曲。你要用一颗平常心去对待它。我希望把我的力量传递给你,帮助你战胜疾病,拥抱新的生活。”捐款后,辛立斌给南方生病的孩子写了一条短信。
据说,患者的母亲看完这封信后非常感动,称赞辛立斌是“爱心资本人”。
在采访中,辛立斌告诉记者,其实,捐献造血干细胞并不可怕。 “我在加入中国骨髓库的时候,查过一系列关于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知识,这次捐献后,没有发现异常。”
经过咨询了解,辛立斌注意到在中国,截至目前,中国骨髓库数量已达293万个,需要匹配的患者数量为9.6万。目前,只有11,000人成功捐赠。说要更多的志愿者加入中国骨髓库,救出剩下的无双人。”
完成造血干细胞捐赠的辛立斌很快就回到了自己的城市继续生活。
他这几天说得最多的就是:“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挽救血液系统患者,尤其是白血病患者生命的有效方法之一。希望社会各界关注此事。”(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免责声明:转载本文仅用于传递更多信息,若来源标注有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所有权证明,我们会及时更正和删除,谢谢。邮箱?/p>
文章来源:《青年与社会》 网址: http://www.qnyshzz.cn/zonghexinwen/2021/0715/2293.html